洪武十四年。
在原有的户帖制度上,建立了黄册制度。
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记所有情况,籍贯、姓名年龄,人丁、田宅资产等。
每年核查一次。
并按照所从事的职业,划分、划定户籍,主要是民、军、匠三种。
这些还要说到元朝时期。
元朝的户籍制度非常乱,按职业分,按贡赋分,按宗教分,然后还有各种细分。
不同的户籍,归属不同的管理。
同个户籍之下的,还按财产数量分九个等级。
大明开国,就是接手这样一个乱七八糟、错综复杂的烂摊子。
然后,洪武三年,就出现了户帖制度。
但这些,对朱元璋来说,都是过渡,都是试错。
一直到洪武十四年,黄册制度的出现。
让户籍变得更严格、规范,以及固定。
到洪武二十年,登记土地的鱼鳞册出现后。
在朱元璋看来,他总算能够松一口气了。
户籍一旦认定,则世代相传,永当此役,不可变更。
老朱觉得,什么人做什么样的事情,什么事情都有人去做。
还能将天下所有人,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
只要后世之君,按照他的框架,将这些一直维持下去,大明也就能维持下去了。
和元朝的极致混乱相比,老朱觉得,大明的户籍管理简直完美。
朝廷里面,许多人,包括蓝玉在内,都觉得这样的制度已经很完美了。
那是因为蓝玉是属于既得利益者。
不仅是蓝玉,就连齐泰、杨士奇、方孝孺等人。
一听到朱允熥要动户籍制度时,脸上都不由得浮现出惊诧的表情。
可朱允熥知道历史是怎么发展的。
老朱创造的这些制度,是他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手段。
但未必符合,更未必有利于未来发展,以及后世之君的统治。
不过,老朱的户籍制度,也不是全部不行。
比如有句话,叫做皇权不下县。
老朱可不管这句话。
编造黄册时,110户为一里,一里编为一册。
然后按照丁粮多寡排序,根据排序轮流担任里长,每户任期一年,十年一轮。
剩下的100户里面,每十户选一户为甲首,共十甲。
十甲一样排序,十年一轮。
每年按照顺序,现任甲首就带着十户人家所出的壮丁,去现任里长报到,然后去服徭役。
所以,朱允熥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将整个桌子都掀了。
那样会引起混乱的,于他不利。
大明的户籍制度,历经这么多年,才被打造好呢。
这才刚开始,弊端还没出现。
摊丁入亩也还没做完呢。
朱允熥不着急,利益最大化,才是他应该做的。
正是因为这些想法,今天,面对众人的惊诧,朱允熥道:
“我只要在户籍制度上改一点。”
“户籍可换一次。”
蓝玉初次接触做文官的活,脑子还真不灵活,听后,就没什么反应了。
而方孝孺却好像有异议。
可朱允熥已经决定一意孤行了。
只见他在方孝孺的开口前,道:“这件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不必再说。”
方孝孺见朱允熥的态度非常强硬,便闭上了嘴巴。
只允许更换一次,应该算不得什么大事。
而且,没什么事情的话,谁会主动去换?
因为换了,就意味着现在端着的生计,也会没有了。
朱允熥此时神情认真严肃,道:“眼下主要的大事,是摊丁入亩!”
“舅祖父,期间或许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人肯定不服的。”
“比如那些被查出强占田亩,隐匿耕地之类的,你…”
朱允熥话还没说完。
蓝玉当即不屑地哼一声。
“太孙你放心,我就看看,有哪个不长眼睛的!”
“敢到我蓝玉脸上闹事!”
“好好好。”朱允熥拍手赞道:“不愧是凉国公。”
说着。
朱允熥看向齐泰、杨士奇、方孝孺三人,道:“你们也一样。”
“请太孙放心。”三人躬身一礼。
…
…
蓝玉几人从文华殿离开之后。
来到了军机处的所在。
看了看这个偏殿,蓝玉有点呆住了。
“就这地?”
“军机处?”
“是啊。”杨士奇笑呵呵地道:“之前还更简陋一些呢。”
“要不是凉国公回来了,太孙可能还都不想改。”
“说起来,我们也都是沾了凉国公的光啊。”
蓝玉被奉承之后,脸上可见地浮现得色。
随即便像领头一样,往里面走去。
“之前要是比现在还简陋,怎么能不改?”
杨士奇在蓝玉身后几步的地方,道:“毕竟现在还只是个临时的地方。”
“以后奉天殿那边的,才会更好。”
蓝玉听后,双眼顿时闪过阵阵精光。
“说得对!”
“哈哈哈,来,先将各处军机要事,拿给我看看。”
“特别是北面边疆的,还有诸藩王的,特别是朱棣的!”
朱标在世时,蓝玉就跟朱标提过,朱棣有野心了。
而在朱元璋诸多皇子里面,当前也属朱棣威望最大。
然而,杨士奇只是指向旁边存放文书的架子,道:
“这里对各种奏折文书资料,都有分类。”
“凉国公想要看的东西,都在那里,走过去就能看到了。”
正如朱允熥所要的那样。
蓝玉是高高在上的凉国公,可在这小小的军机处内,他们几个都是平等的。
本书由飞卢小说网提供。.
安装: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
限时:注册会员赠200点卷,立即抢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