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早朝。
朱允熥一身青色衮龙袍,坐在金殿之上。
“诸位臣工,皇爷爷还在静养,这段日子还是由本王监国。”
朱允熥淡笑说道。
御阶之下。
无论是詹徽、茹瑺等六部官员,还是冯胜、傅友德等武将勋臣,以及支持朱允炆的刘三吾、黄子澄等候翰林士人,对朱允熥的话都嗤之以鼻。
陛下不是偶感风寒吗?
怎么养了一个月还不见好?
借口,都是借口!
分明是给吴王殿下继续监国找理由!
陛下看来是准备继续在幕后,观察朝局动态,不知有何深远布局。
吾等,当仔细小心啊!
文武百官,大多都在心中告诫自己。
现在还没人怀疑,吴王朱允熥竟囚禁了洪武帝朱元璋。
主要是朱允熥一个失祜皇孙,深居禁内,无权无人,实力上不可能囚禁皇帝!
“今日,有三道旨意颁布,群臣听旨!”
这些日子,朱允熥主持早朝十分干练。
有事宣旨,无事退朝。
所以早朝的时长,从朱元璋时期的两、三个时辰,一下子缩短为半个时辰。
文武百官都感觉轻松不少,渐渐适应了朱允熥的节奏。
一旁的殿前太监,从侍从捧着的锦盒中取出第一份圣旨。
打开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前些日子,吴王派左佥都御史张居正暗查凤阳府,查出……
……凤阳知府赵士诚、知县黎元克日问斩,夷三族;凤阳府其余各州县主官,凡涉案者,一律处死!余者依法判刑。
钦此!”
这道圣旨颁下,朝中百官顿时小声议论起来。
凤阳府税赋贪腐的案子,在一个月前,吴王殿下刚刚监国时,陛下就曾下旨要吴王督办此案。
当时旨意说是派监察御史连楹、董镛,前往凤阳彻查。
想不到吴王殿下竟然暗中派了一名能吏,叫做张居正的,也不知何许人物,竟然在凤阳查出了通天大案。
把知府赵士诚都给下狱了!
吴王,别看平日里声名不显。
一朝登临监国大位,显露头角了啊!
但凡消息灵通一点的朝臣,都已经知道,最近凤阳府的变化。
也都猜测,赵士诚等凤阳地方官员,要倒大霉了!
现在圣旨下来,果然是朱皇帝的风格。
对贪腐官员,零容忍!
赵士诚、黎元,竟被夷三族。
可怕!
朝中群臣无论良奸,一时都有些心惊胆寒,说话都不敢大声。
朱允熥坐在金銮殿上,俯瞰阶下群臣表现,暗自满意。
震慑群臣,把众人的心神都放在前朝,放在大案和改革上。
便没有人吃多了撑的,去想老朱一月不上朝,也不召人入宫问话,是不是宫内出问题了。
朱允熥要折服老朱,让其心服口服地禅位让贤,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最好不要起兵戈,搅的天下大乱。
他故意让群臣议论了片刻,方淡声道:“此案乃陛下钦点,诸位臣工若对赵士诚等官员的处置无异议,刑部这边便下文书到凤阳,督促张居正执行吧。”
陛下钦定的罪罚,群臣谁敢有异议?
百官齐声道:“臣等无异议。”
“嗯。”
朱允熥微微点头,示意殿前大太监宣读第二道圣旨。
殿前太监从锦盒中取出第二份圣旨,展开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吉安侯陆仲亨、延安后唐胜宗、平凉侯费聚……”
御阶下,被点到名字的陆仲亨、唐胜宗等武将公侯,身形都不由微微颤抖。
圣旨中斥责他们兼并民田,这都是事实!
而且侵占的民田还真不少!
依《大明律》,可谓罪大恶极,不赦之罪!
联想到第一道圣旨,对赵士诚、黎元两人夷三族的惩处,陆仲亨等人岂能不怕?
当听到“只是要求无偿退还百姓田产,且并无其他惩罚”时,陆仲亨、唐胜宗、费聚等凤阳公侯,都松了一口气。
陛下,还是顾念旧情的。
不,朱重八哪里会念旧情!
他只是担心事情闹大了,不好收场。
毕竟,他们是陛下的凤阳老乡,是跟着陛下一起打天下的。
这大明,至少有一半,是他们凤阳勋贵打下来的!
将来,也需要他们及后代子嗣去帮老朱家守天下!
兼并一点民田,又算什么?
吉安侯陆仲亨还得意地冲延安侯唐胜宗打了个眼色。
此前圣旨要派御史查凤阳秋税案的时候,唐胜宗就满脸忧色,惴惴不安。
陆仲亨当时就告诉他,陛下不会拿他们怎么样。
不就是占了百姓几亩水田?
陛下的江山是他们打下来的,将来还要靠他们来守,不会真的处置他们。
现在一看,果然如此。
至于无偿退还百姓田产,只保留朝廷赏赐的土地?
开玩笑!
朝廷赏赐的那些,怎么够一家老小吃的?
表面上遵守圣旨,私底下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
陛下不可能深究!
抱着这种想法,吉安侯陆仲亨带头出列,向金銮殿上朱允熥跪下认罪,并表示一定遵旨照办,绝不让陛下为难。
唐胜宗、费聚等被点到名字的,也都相继出列,认罪表态。
朱允熥见以陆仲亨为首的凤阳七侯全部出列认罪,微微点头,没有多说。
这些人是不是真心悔改,他现在不必清楚,观后效就是了。
真愿意无偿退还民田,那大家都好。
敢阳奉阴违?
哼,让你知道老朱家的屠刀有多快!
处理凤阳勋贵之事,由于陆仲亨等认罪积极恳切,没有掀起什么风波。
百官对此,也没有多做讨论。
都是陛下决定的事,没有讨论价值。
朱允熥示意殿前太监宣读最后一份圣旨。
这才是今日早朝的重头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凤阳府的税赋贪腐触目惊心……简称‘一条鞭’,合并征收银两。
……既方便朝廷核税、征税;也杜绝地方官员作弊贪墨,欺上瞒下胡乱摊派。
先以凤阳府五州十三县为试点!待凤阳的公侯勋贵们退还侵占的民田,户部即派人协助都御史张居正,清丈凤阳田地,重绘鱼鳞图册;并核算百姓应缴纳税银数目,通告全府,使府县百姓尽知。
此事,既是吴王建议,便交吴王督办!
钦此!”
赋税改革?
一条鞭法?
以凤阳为试点,从此大明夏秋两税以及丁赋、徭役,打包改为征银?!
第三道圣旨宣读完,整个朝堂一时间静住。
吴王建议的?
改革大明税赋?
吴王才监国几天,怎么敢大放厥词,擅言国家大政改革?
自古变法和改革,都是受人抵制的!
当即,吏部尚书詹徽、户部尚书赵勉、翰林学士刘三吾,乃至翰林侍读黄子澄,都走出班列,就要谏言反对。
“臣蓝玉,支持吴王殿下改革大明税赋!”
在几位文臣开口之前,凉国公蓝玉抢先开口,大声表态,支持吴王殿下。
他的话说完,人才走出班列。
詹徽、赵勉、刘三吾等人,被蓝玉这么一打岔,都不知怎么开口了。
“臣……臣常升,也支持吴王殿下改革税制!”
在蓝玉的不停打眼色下,开国公常升,也走出班列,表态支持吴王。
两位国公坚定表态支持朱允熥改革,一时间朝中人人侧目。
朱允熥在金銮殿上乐了。
他本以为这第三道圣旨宣读后,朝中反对之声定然如同狂风大浪,向他席卷而来。
结果,竟然有两位国公率先表态支持!
蓝玉,常升!
自己在朝中,算是有了一支外戚势力吗?
本书来自:wap.faloo.com。.
安装: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
限时:注册会员赠200点卷,立即抢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