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间,爷孙俩的感情又进了一大截。
作为一个聆听者,朱雄英很是合格,从头到尾没有发表什么看法,既不赞同也不反对。
老人家就是有点倾述欲,尤其在儿孙晚辈面前,很多老人都喜欢回忆过去,诉说年轻时期的峥嵘岁月。
朱元璋是一代大帝不假,可他也是个年近甲子的老人。
宫灯点起,又被灭。
就这样皇帝带着太孙在这个靠近大本堂的偏殿住了下来。
其实,前一天皇帝便下旨,让太子监国,时间是半旬。
朱元璋直接把国事撂给了儿子,自己则带着大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为了掩饰朱雄英疗伤的事情,朱元璋还编了个理由应付马皇后和太子妃。
至于太子朱标,已经埋头处理朝政,根本无暇分心去管朱雄英。
就这样,半旬时间很快过去。
期间,爷孙俩很默契的没有再提为什么非要让红袍太监刺这一剑。
这段时间,每天红袍太监都会来一次给他用真气疗伤,加上天武人的体质确实强悍。
七日时间就让朱雄英恢复的七七八八了。
于是,这次他差点死掉的事情,除了三人知道外,悄无声息的过去了。
而朱雄英在这一期间也向朱元璋提出了自己曾经获得过的生辰愿望。
那就是蒙学!
要求是他的老师学问不低于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
宋濂,宋龙门。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这个人是当世名儒,学问渊博自成一派,在士林文名远播,能称为他的弟子,这无疑是个极好的政治资本。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朱标在文臣中的威望颇高,论其在在士林的地位更是朱元璋这个泥腿子拍马也赶不上的。
而朱雄英提的要求也有着相同的考虑。
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的大孙子不仅是神童,而且是天命所钟之人,必然需要一个非凡之人来当老师。
可,整个朝堂学问又有几人敢称自己的学问在宋濂之上的呢。
苦思冥想后,朱元璋想到了一个人——国子监祭酒宋讷。
宋讷,父亲宋寿卿为元朝侍御史。
他自己也曾中举元朝的进士,担任过县尹,不久弃官归家。
宋讷学问广博,性格持重。
朱元璋建国后,把他征来编写《礼》、《乐》等书,后经推荐,当了国子助教,讲授经学。
后来提拔为翰林学士,又改为文渊阁大学士,再升为国子祭酒。
在这个时代,国子监就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了。
当时功臣的子弟们都在这里上学,学生达数千人。
宋讷制定了严格的学规,老先生虽然七十多岁,白发飘飘,但仍端坐讲解终日,不言劳累。
夜间还常常住在学舍。
到第三年重新开科选取进士时,考中的四百七十多个人中,国子监的学生占了三分之二。
这让朱元璋大为欢喜,特地下文进行褒奖。
若是将此人与宋濂相比较的话。
相同点是两人皆为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的名儒,都在士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不同点是,宋濂像文人多过像臣子,而宋讷则恰恰相反。
而且宋讷务实,宋濂则更加注重文人风骨。
两人没有孰高孰低之分,只不过为人做学问的风格不同罢了。
最有意思的是,一次,宋讷得了病,别人看着像很严重,可朱元璋说:“没事,宋讷有长寿骨,不要担忧。”
果然,不久宋讷的病就好了。
自此,在朱元璋眼里宋讷就是一个天命所钟之人。
正好,让他来当自己大孙的老师,那不就是天命所归吗!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忙着清除胡党以及其余孽。
凡是与胡惟庸牵连过深的人几乎被灭族,即便交往不深的也大多入狱,很多官员被贬斥,削职。
朝堂动荡不可谓不大。
也就在朱标监国半旬的时候,慢慢才平息下来。
这一次的屠戮彻底的震慑了天下文人,也让朝野内为安分守己了不少。
崖山之后,蒙元入主中原百年,有气节的文人世家几乎被清除一空。
明朝文人喜欢标榜自己是清流。
何谓清流,也就是嘴炮而已,办不了半点实事,于国于民没有半点贡献。
天下太平之时,清流可以作为平衡朝堂的工具,乱世之时,清流就是拖后腿的废物。
对文人,朱元璋虽然利用,却从来没把他们当回事,而且文人他也只用具有实干之才之人。
他虽然不重视文人,对于实干之人却非常重视。在他上任之初,提拔的所有文人无不是当世之大才。
朝堂风云变化,这些跟现在才六岁的朱雄英都没有关系。
他现在正在文华后堂学习呢。
文华后堂是文华殿的后殿,曾经也是太子朱标学习的地方,现在成了他学习的地方了。
本书来自:wap.faloo.com。.
安装: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
限时:注册会员赠200点卷,立即抢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