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眼睛都不眨一下的死死盯着天幕,
他急切的要知道杂交水稻最后成功了没有。
站在朱元璋身后的朱标觉察到了父皇的语气变化。
就在朱标发现朱元璋的语气变化时,朱元璋突然回过身看向朱标开口问道。
“标儿,你认为如何?”
朱标也是略作思考,
然后开口道。
“父皇,儿臣认为.......应该是成功了。”
朱标开始解释。
“这一期视频的主题是杂交水稻之父。”
“既然是冠以父亲之名。”
“想必是培育出了可以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
朱元璋闻言,也是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是啊!
必然成功了。
不然的话,
这天幕完全没必要给他冠以“杂交水稻之父”。
他之所以会这样问。
只是因为,作为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深知。
一句提高产量。
这话听起来很简单。
但是,做起来确实难如登天。
华夏数千年来。
虽然粮食的产量在不断地提升。
但是,到如今,却很难再有所提高了。
先秦时期。
《淮南子·主术训》有所提及:“十亩之田,率岁之收,不过四十石。”
就是说每亩的产量为4石,换算为大米的话大约就是2.4石。
根据《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秦汉时期的一石为14公斤,一亩为0.69市亩。
秦汉时期的粮食产量算来就是:水稻,96斤/市亩,
小麦:120斤/市亩。
到了隋唐时期。
南方的大片土地得到开发。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一顷百亩,出米五十余斛(石)。”
隋唐时期,一石相当于42公斤,一亩相当于0.8市亩,
隋唐时的小麦产量:105斤/市亩,
大米:157斤/市亩。
两宋时期。
由于农业继续南移。
据《奏救荒事宜状》记载。
“每亩出粮二石。”
两宋时期的一石为49公斤,一亩为0.9市亩,
宋代的粮食产量为:小麦110斤/市亩,
大米为:220斤/市亩。
到了明清时期。
湖广熟、天下足。
已经达成了共识,
双季稻、麦稻两熟的轮作制度都在这个时候被推广开来,
农业科技大道高峰,粮食亩产量,小农经济达到高峰。
据《河间志》记载。
“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小麦的产量超过一石。
明清时期的一石为70公斤,一亩为0.92市亩。
因此明清时期的粮食产量为:小麦155斤/市亩,
大米为305斤/市亩。
从96斤/市亩到157斤/市亩。
用了600多年的时间,水稻的产量才从,
157斤/市亩到了220斤/市亩。
又用了500多年,水稻的产量才从,
220斤/市亩达到了305斤/市亩。
然后又用了100多年...
而此刻的朱元璋看到的则是600多年后的后世。
“天幕中是600年后了,如果再过600多年后。”
“说不定.......”
“说不定,后世真的可以将粮食的每亩产量提高一大截也说不定。”
“但是具体是多少呢?”
“400斤?”
“还是500斤?”
“还是更多?”
朱元璋此刻无比的期待。
如果能将水稻做到每亩产量500斤,
不说丰衣足食,至少后世都不会再有饥荒了吧!
而那个时候的人口又将是多少呢?
.........
视频在继续的播放。
【研究过程虽然很艰难,但是在1976年时,杂交水稻终于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60年时间,水稻亩产量从1958你那的亩产400公斤,在2020年时提升到了1500公斤。】
【袁老用它的一生让华夏人民和世界人民远离了饥饿。】
【袁老生前说过,他的这一生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他的杂交水稻可以覆盖全球。】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老去世。】
【您为华夏儿女做出的贡献,我们将会永世铭记,您的光辉历史将千古流传。】
“呼!!!”
苏烈看完这视频也是莫名的有些伤感。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
他似乎还觉得2021年5月22日,就是昨天的事情似的。
他嘴里喃喃道。
“时间过的真快啊!”
“一转眼已经2023年了,袁老都去世两年了。”
苏烈只觉得时间过的真快。
评论区此时也是有着很多的评论。
【国之栋梁,袁老的英明必将永存。】
【珍惜每一粒粮食,才是对袁老最好的怀念。】
【袁老只不过是去了天上,他在天上静静地看着我们。】
【袁老,您为我们华夏儿女付出的太多了,我一定珍惜每一粒粮食,你看我吃的多干净。图片:一只干净的碗。】
这个评论区的信息,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根本就没有很留意。
他们无数人,都完全沉浸在刚才的画面之中。
..........
在天幕的伟力之下,古人全都自然而然的理解里面粮食的公斤和两熟或三熟的概念......
三国位面。
“亩产......亩产多......多少斤?”
刘禅震惊的目瞪口呆,他虽然是经常被人耻笑是扶不起的阿斗,说他没了诸葛亮,就是个屁。
虽然,别人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
但是,那是外人不了解,阿斗还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
那是因为他的身边有着一个有超强智慧的诸葛亮存在,所以很多事情根本就不用他操心。
正因为如此,他才表现得那般的没有想法。
就在看到天幕中所说的粮食亩产量是,他完全惊呆了。
说话都变得结巴起来了。
“亩产三千斤,真是堪称神迹。”
“呼......”
往日里有着料事如神的本事,
但是,看到这个视频中的每亩产量后,都出神了。
三千斤,每亩的产量是三千斤啊!
这也太恐怖了。
这事让古代皇帝做梦都不敢想的产量,居然在后世实现了。
“若是真的如此,这袁老,确实可以封神立庙。”
...........
朱元璋看到这个每亩产量后,没站稳差点一个趔趄摔倒,
幸好身后的朱标看到后赶紧扶住。
朱元璋喃喃自语。
“亩产3000斤?”
现在大明的水稻亩产不过305斤,足足是现在粮食产量的十倍啊!
朱元璋此刻心中激动万分,
他十分的惋惜,这样的人才怎么没有生在大明啊!
“要是我们大民有这样的人才,那我大明何愁不能万世长存啊!”
一阵的惋惜之后。
朱元璋立刻回过神来。
他要仿照袁老的办法,培育杂交水稻。
然后立刻转身开口道。
“快来人啊!”
“传朕旨意!”
“即日起,向全国征集优秀的水稻,凡是提供优秀水稻者重重有赏。”
“我们要用最好的水稻进行尝试。”
“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总有一天,我大明也要做到亩产三千斤。”
朱标立刻回应道。
“儿臣,立马去办。”
......
大唐位面。
“3000斤?”
李世民看到后世之人亩产3000斤,同样惊呆了。
他立刻派人去给袁老封神立庙。
紧接着长孙无忌说道。
“陛下,这后世之人的办法好像是通过‘杂交’获取高产的水稻,从优秀的水稻中选取更好的水稻作为稻种。”
“我们虽然没有后世的技术成熟,但是可以效仿,”
“就算达不到亩产3000斤,能打到个亩产1500斤,那都是天大的惊喜啊!”
李世民闻言,也是立刻醒悟过来。
“辅机所言有理。”
“来人啊,立刻组建农业局,专门督办此事。”
“有任何进展都要禀报于朕。”
...............
大汉位面。
汉武帝刘彻同样的震惊。
他下令给袁老封神立庙。
然后也是纷纷效仿后世之人,想着搞出杂交水稻。
刘彻还下令组建农学院,专门负责杂交水稻的研究。
...........
大秦位面.........
大宋位面.........
大清位面........
................
各个历史位面的皇帝们纷纷效仿,都想要弄出杂交水稻。
如果弄出来杂交水稻,不但可以巩固朝廷的地位,
还将名垂千古,万世长存......
...............
各位霸霸,儿子跪求免费数据!
本书由飞卢小说网提供。.
安装: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
限时:注册会员赠200点卷,立即抢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