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延伸95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盟国的军用步枪型号杂乱,口径多种多样,于是1947至1956年间,北约盟国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口径论战,最终在政治干预下选择了汤姆国的7.62×51毫米步枪弹作为北约的制式枪弹,称为全威力枪弹。而则坚持走中间型枪弹的道路,即7.62×39毫米枪弹,并推出了经典的AK47步枪。我国的56式冲锋枪和81式枪族都延续了前战斗国的中间型枪弹之路。
汤姆军装备发射7.62×51毫米步枪弹的M14步枪后不久,到了1960年代,又出人预料地推出了M16,是5.56毫米口径步枪,并在越战中充分体现了小口径的优势。在汤姆军单方面换装的情况下,北各也都竞相研制小口径步枪及枪弹。与此同时,前战斗国悄然推出了5.45毫米口径AK74步枪。最终结果是,汤姆国以5.56毫米口径统一了北约,前战斗国以5.45毫米口径统一了华约。
国际小口径的发展引起了我国的注意,其实早在汤姆国人刚刚开始研制小口径步枪的同时,夏国的轻武器专家就曾提出过小口径的问题,并初步认为步枪口径以5.8毫米为宜。1970年,在中央军政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研制我国小口径步枪的思想。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总后装备部在1971年3月的轻武器科研工作会上确定开始研制我国的小口径弹枪系统。随后一场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小口径步枪论证工作开始了。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小口径论证是在“一窝蜂”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在全国有8个会战组从事小口径的论证工作,开始论证的口径有5种,即5.6毫米、5.8毫米、5.81毫米、5.98毫米和6毫米。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科研工作几乎处于停滞阶段,因此小口径的论证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徘徊之中。
1975年,总后决定成立专门的轻武器科研论证机构,组建了轻武器论证研究所,小口径步枪的论证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在集合各方论证成果的基础上,1978年我国第一次提出发展5.8毫米枪弹和枪械及其战术技术的要求,并于1979年2月被中央军政以[79]军字第2号文件批准立项研制,我国由此正式开始了5.8毫米口径枪械的研制工作。但是,我国应选择什么口径的争论并没有停息,军内外不少人主张仿制汤姆国的5.56毫米口径或前战斗国的5.45毫米口径步枪,认为这样有利于外贸出口,而且有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由于受口径问题干扰,5.8毫米枪族的研制工作徘徊不前,一直拿不出好的设计方案。1982年7月军队首长指示,“我军小口径枪族系统应尽快研制定型,早日装备部队”。为加快研制进度,经研究决定,先在81式7.62毫米枪族结构基础上改成5.8毫米口径。这就是后来的87式5.8毫米枪族。87式枪族系统于1986年通过了设计定型试验。
1985年,总参、科工委发出“359号”通知,要求“从作战使用任务和我国国情出发,吸收国外技术,在战术、技术、经济性、四化等方面,抓紧新型小口径枪族的论证工作”。为落实总部指示要求,1986年,我国再次进行口径论证,经过对三种小口径武器和弹药大量的对比试验和分析,1986年11月,提出了采用5.8毫米口径,可以发展成一种口径,五种枪械(自动步枪、班用机枪、短步枪、通用机枪和狙击步枪),通用两种弹(普通弹和机枪弹)的小口径枪械系列,能大幅度提高我军轻武器弹药通用化程度,显著增强步兵分队的作战能力。1987年,中央军政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小口径枪族口径问题,与会者一致同意“选定5.8毫米口径,发展新一代小口径枪族”。至此,定。
1987年,我国第一代小口径步枪完成设计定型,正式命名为QBZ87式5.8mm自动步枪(简称87式自动步枪)和DBP87式5.8毫米普通弹,并开始少量试制,配发部队试用和征求意见。87式自动步枪被列为国庆40周年阅兵装备。87式枪族采用工程塑料弹匣、小握把及护盖,新设计了剑形刺刀。由于存在尺寸偏长、重量偏大、工艺落后等问题,87式枪族只生产少量装备四个军区部队试用。87式枪族是夏国小口径步枪的开端,解决了发射小口径枪弹特有的技术难点,为夏国实现小口径化做出了历史的贡献。
1989年,根据部队试用所提的意见,87式自动步枪不能完全满足军方使用要求,因此部队使用部门又提出研制第一代5.8mm小口径班用枪族,并提出更高的战技指标要求,这次研制新枪汇集了工厂、院校、研究所和使用部门的科技人员所组成的联合队伍。
1995年,经过6年时间的研制,新型枪族中的自动步枪和轻机枪设计定型,分别命名为QBZ95式5.8mm自动步枪(简称95式自动步枪)和QBB95式5.8mm班用机枪(简称95式班用机枪)。1997年,QBZ95式5.8mm自动步枪和QBB95式5.8mm班用机枪作为军队驻港部队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面,后来又增加了短枪管的QBZ95B短突击步枪,这三种武器被简称为95式枪族。如今95式枪族及其他5.8mm口径班用枪族已经大规模装备部队,由于某种原因还没有全面替换81式枪族。
在新一代5.8毫米小口径枪械系列指标要求方面,我国提出在总体性能上力争达到同类武器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使步兵班具有点、面杀伤和打击轻型装甲的能力,增强夜间作战能力;明确提出采用“无托”型总体设计方案,大幅度缩短枪长和减轻重量的技术途径,要求采用铝合金、工程塑料和新的技术工艺,提高防护性能和质量要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新枪族的研制过程中引入了竞争机制,组织了七家单位参加新枪族的方案竞标工作和选型试验。组织了轻武器行业内各方面专家进行了两次评审把关。这种招标竞争评优方式调动了各单位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使结构创新和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为后续的枪族优化设计,研制性能优良的武器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简易夜瞄装置采用放射性同位素钷147通过填涂方式装配,使用中存在亮度不足和容易脱落问题,而且钷147的半衰期也不能满足军品长期贮存的要求,给部队使用带来许多不便;研制的二代微光瞄准镜由于价格问题不可能全面装备,而且200m的夜视距离也显不足,全天候作战能力有待提高。
光学瞄具瞄准不便是部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这主要是95式自动步枪受“应满足以机械瞄具为主要瞄准方式”要求的限制而造成的,安装光学瞄准镜后瞄准基线太高,无法舒适贴腮瞄准。类似于M16的有托枪通常利用弹匣作为下挂榴弹发射器的握持部位,95式自动步枪由于采用无托结构,加装下挂防暴榴弹发射器后只能利用小握把作为握持部位,实际使用时不方便。95式枪族采用无托结构使全枪布局十分紧凑,但也带来射击时射手贴腮靠烟源太近,没有燃烧完全的火药燃气从抛壳窗、拉机柄槽和上护盖散热槽溢出,直接刺激射手眼睛或弥漫在瞄准基线上,以至影响射手持续瞄准射击,这种情况也给武器使用带来不便。
5.8mm普通弹采用的双基扁球药燃烧不完全,95式枪族在发射2,000发弹(全枪需要清洗的射弹数)后,通常都会出现气体调节器和活塞取出困难的问题,而且射弹多后,还会出现导气孔由于火药残渣堆积变小的问题。另外为了获得好的外弹道性能,5.8mm普通弹将部分难题转移到了内弹道,造成枪口压力过高,给解决枪口噪声和火焰问题带来许多困难。5.8mm普通弹采用的是常规雷汞底火,存在长期贮存后底火锈蚀问题,给可靠使用留下隐患。
塑料件容易磨白,这主要是塑料材料本身的问题。要满足低温-45℃的可靠使用要求,塑料中的玻璃纤维含量就不能太高,而磨白问题主要是塑料强度不足,这个矛盾比较难解决,塑料件磨白后影响了95式枪族的美观。
95式枪族进行分解结合时,有时会出现散件丢失和零件倒装、错装问题,这种情况给武器正常使用带来不便。上述问题有许多均是在部队试用初期提出的,95式枪族一直在改进,有部分问题可能已经得到解决。从已经公开的图片分析,至少是经过了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区别特征可从拉机柄的形状和上护木的散热孔数量识别出来。无论如何这款枪已经使夏国的步枪向前跨跃了一大步,争议虽多,但已是从八十多个方案中出的最佳方案了,但这款枪将来仍会有改进空间。
88狙自动步枪
1950-1954年期间,我国利用前战斗国贷款购买了相当数量的制轻武器,其中绝大部分是普通型莫辛一纳甘步枪,同时也进口了少量的狙击型供教学使用,当时称后者为“狙击手步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一直没有自行开发狙击步枪。
对越自卫还击战初期,我军从战场上缴获到少量前战斗国制造的德拉古诺夫7.62毫米狙击步枪(SVD),该枪于1963年正式装备苏军,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狙击武器。越军使用这种狙击步枪给我军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前线迫切需要同样的武器来压制敌人,国内有关厂家迅即根据缴获的样品进行仿制,于1979年下半年试产出样枪并完成工装准备,当年即生产出第一批产品供给前线,这就是79式狙击步枪。79式狙击步枪于1981年开始量产,改进后于1985年正式定型,即为85式狙击步枪,该枪于1987年开始装备部队。79式、85式本质上都是SVD的仿制品,只是在生产工艺和一些细微之处略有差别。在随后的10余年内,该枪大量装备我军及国内武警、警察特警部队,并对外出口。
在和平年代,79/85式狙击步枪经过多起突发事件的实战考验,证明它确是一种具有相当威力与精度的可靠武器,深受武警官兵和警察人员的信赖。但它毕竟是40多年前设计的武器,与作战环境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该枪发射的53式7.62毫米弹一般用作机枪弹,在3000米外仍有杀伤力,但在遇到的100米以内狙击距离上弹头停止作用过小,非要害部位往往难以一击致命,在处理劫持人质等特种作战情况时容易产生“过穿透”问题。同时,带瞄准镜后全枪重达4.4公斤以上,加上枪身较长,射击时一股需要有依托物才能保证精度,而且过长的枪身不利于隐蔽。此外,由于没有专用狙击弹等原因,该枪的精度与汤姆国M21、汽车国PSG等先进狙击步枪相比有一定差距,也比不上战斗国原产SVD步枪,对500米外的远距离目标首发命中的机率较小,常常需要先进行试射以修正射弹偏差,而这种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难以满足的。
夏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小口径进行论证,1982年又对5.8mm重弹作为重机枪、狙击步枪用弹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于1986年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5.8mm重弹的射击精度及侵彻力均与53式7.62mm普通弹相当,可满足通用机枪的要求。因此,1989年正式立项对5.8mm重弹、发射药、使用该弹的通用机枪、狙击步枪及瞄准镜进行了全系统的研制。QBU88式5.8mm狙击步枪(简称88式狙击步枪)的研制历时6年,于1996年完成生产试制任务,1997年首先装备驻港部队。88式狙击步枪采用5.8mm机枪弹(重弹),精度优于85式狙击步枪。经过各种特殊环境条件的使用试验,88式狙击步枪的故障率较低,可靠性较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盟国的军用步枪型号杂乱,口径多种多样,于是1947至1956年间,北约盟国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口径论战,最终在政治干预下选择了汤姆国的7.62×51毫米步枪弹作为北约的制式枪弹,称为全威力枪弹。而则坚持走中间型枪弹的道路,即7.62×39毫米枪弹,并推出了经典的AK47步枪。我国的56式冲锋枪和81式枪族都延续了前战斗国的中间型枪弹之路。
汤姆军装备发射7.62×51毫米步枪弹的M14步枪后不久,到了1960年代,又出人预料地推出了M16,是5.56毫米口径步枪,并在越战中充分体现了小口径的优势。在汤姆军单方面换装的情况下,北各也都竞相研制小口径步枪及枪弹。与此同时,前战斗国悄然推出了5.45毫米口径AK74步枪。最终结果是,汤姆国以5.56毫米口径统一了北约,前战斗国以5.45毫米口径统一了华约。
国际小口径的发展引起了我国的注意,其实早在汤姆国人刚刚开始研制小口径步枪的同时,夏国的轻武器专家就曾提出过小口径的问题,并初步认为步枪口径以5.8毫米为宜。1970年,在中央军政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研制我国小口径步枪的思想。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总后装备部在1971年3月的轻武器科研工作会上确定开始研制我国的小口径弹枪系统。随后一场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小口径步枪论证工作开始了。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小口径论证是在“一窝蜂”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在全国有8个会战组从事小口径的论证工作,开始论证的口径有5种,即5.6毫米、5.8毫米、5.81毫米、5.98毫米和6毫米。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科研工作几乎处于停滞阶段,因此小口径的论证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徘徊之中。
1975年,总后决定成立专门的轻武器科研论证机构,组建了轻武器论证研究所,小口径步枪的论证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在集合各方论证成果的基础上,1978年我国第一次提出发展5.8毫米枪弹和枪械及其战术技术的要求,并于1979年2月被中央军政以[79]军字第2号文件批准立项研制,我国由此正式开始了5.8毫米口径枪械的研制工作。但是,我国应选择什么口径的争论并没有停息,军内外不少人主张仿制汤姆国的5.56毫米口径或前战斗国的5.45毫米口径步枪,认为这样有利于外贸出口,而且有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由于受口径问题干扰,5.8毫米枪族的研制工作徘徊不前,一直拿不出好的设计方案。1982年7月军队首长指示,“我军小口径枪族系统应尽快研制定型,早日装备部队”。为加快研制进度,经研究决定,先在81式7.62毫米枪族结构基础上改成5.8毫米口径。这就是后来的87式5.8毫米枪族。87式枪族系统于1986年通过了设计定型试验。
1985年,总参、科工委发出“359号”通知,要求“从作战使用任务和我国国情出发,吸收国外技术,在战术、技术、经济性、四化等方面,抓紧新型小口径枪族的论证工作”。为落实总部指示要求,1986年,我国再次进行口径论证,经过对三种小口径武器和弹药大量的对比试验和分析,1986年11月,提出了采用5.8毫米口径,可以发展成一种口径,五种枪械(自动步枪、班用机枪、短步枪、通用机枪和狙击步枪),通用两种弹(普通弹和机枪弹)的小口径枪械系列,能大幅度提高我军轻武器弹药通用化程度,显著增强步兵分队的作战能力。1987年,中央军政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小口径枪族口径问题,与会者一致同意“选定5.8毫米口径,发展新一代小口径枪族”。至此,定。
1987年,我国第一代小口径步枪完成设计定型,正式命名为QBZ87式5.8mm自动步枪(简称87式自动步枪)和DBP87式5.8毫米普通弹,并开始少量试制,配发部队试用和征求意见。87式自动步枪被列为国庆40周年阅兵装备。87式枪族采用工程塑料弹匣、小握把及护盖,新设计了剑形刺刀。由于存在尺寸偏长、重量偏大、工艺落后等问题,87式枪族只生产少量装备四个军区部队试用。87式枪族是夏国小口径步枪的开端,解决了发射小口径枪弹特有的技术难点,为夏国实现小口径化做出了历史的贡献。
1989年,根据部队试用所提的意见,87式自动步枪不能完全满足军方使用要求,因此部队使用部门又提出研制第一代5.8mm小口径班用枪族,并提出更高的战技指标要求,这次研制新枪汇集了工厂、院校、研究所和使用部门的科技人员所组成的联合队伍。
1995年,经过6年时间的研制,新型枪族中的自动步枪和轻机枪设计定型,分别命名为QBZ95式5.8mm自动步枪(简称95式自动步枪)和QBB95式5.8mm班用机枪(简称95式班用机枪)。1997年,QBZ95式5.8mm自动步枪和QBB95式5.8mm班用机枪作为军队驻港部队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面,后来又增加了短枪管的QBZ95B短突击步枪,这三种武器被简称为95式枪族。如今95式枪族及其他5.8mm口径班用枪族已经大规模装备部队,由于某种原因还没有全面替换81式枪族。
在新一代5.8毫米小口径枪械系列指标要求方面,我国提出在总体性能上力争达到同类武器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使步兵班具有点、面杀伤和打击轻型装甲的能力,增强夜间作战能力;明确提出采用“无托”型总体设计方案,大幅度缩短枪长和减轻重量的技术途径,要求采用铝合金、工程塑料和新的技术工艺,提高防护性能和质量要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新枪族的研制过程中引入了竞争机制,组织了七家单位参加新枪族的方案竞标工作和选型试验。组织了轻武器行业内各方面专家进行了两次评审把关。这种招标竞争评优方式调动了各单位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使结构创新和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为后续的枪族优化设计,研制性能优良的武器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5式为无托结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闭锁结构采用了回转式闭锁。发射状态可以在单、连发之间调节。机械瞄准具为觇孔式照门。由于同属一个枪族的关系,95式自动步枪和95式轻机枪之间的通用部件占了不小的比例。其使用的供弹具有30发塑料弹匣和75发快装弹鼓两种。
95式机框上的开闭锁螺旋槽的设计参考了M16的设计思路,在开锁螺旋面同直面之间有一个平滑过渡的空间曲面。而出于方便编程加工的考虑,在机体内圆柱体的展开图上给出了一个圆弧。这种结构大大减少了开锁撞击,使自动机动力特性得到提高。
95式的下机匣为铝合金槽式结构,采用的是不同于AK系列设计的尾部开通式,一个活动销子与上机匣连接,上机匣尾部轴固定一个杠杆式自动缓冲器,可以从导轨中直接平直抽出枪机。枪管节套材料为合金钢,但节套与下机匣的连接方式没有采用M16全包容的方式,而是用节套下面的两块平板同槽式机匣的两个内侧面相配,以两个空心销子固定。
95式突击步枪优点包括:稳定性好;精确度高;造价低廉;配件丰富;枪身较短;在无托枪械中平衡性优良;携带方便使其可全天候作战;5.8毫米弹药可在100米内击穿8毫米钢板并仍带微弱杀伤力,杀伤力大。[1]
95式自动步枪和81式自动步枪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就会有缺点。95式枪族比起夏国军队过去装备的枪族在战术性能上得到提高,但在部队使用中,也提出了一些95式枪族的缺点,因受研制时认识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其扩展功能方式采取的是最简单的连接座式,这种方式虽然结构简单,但无法形成模块式功能,难以满足部队对功能多样的需求。95式自动步枪没有空仓挂机,这也是该枪饱受争议的焦点之一。通常而言,空仓挂机起到两个主要作用,一是提醒士兵枪弹已经打完,二是便于快速装弹。从实战的角度看,无论是自动步枪还是半自动步枪,空仓挂机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最终装备部队的95式自动步枪确实没有空仓挂机,其中的很多决定因素值得深思。
客观评价,新式的95式突击步枪列装部队后,新观念并未与时俱进,部队仍然采用过时错误的训练作法,射击训练时在95式的枪管悬挂砖头等重物,增强士兵持枪的臂力与稳定性,95式突击步枪虽然设计有小握把,与扳机护圈合二为一,但是这种与握把距离过近的设计没有真正考虑人体工程学,反而延续以往夏国士兵手握弹匣的持枪习惯,造成使用者各自发挥创意采用不同的握持方式,甚至捧起扳机护圈底部作为支撑。
简易夜瞄装置采用放射性同位素钷147通过填涂方式装配,使用中存在亮度不足和容易脱落问题,而且钷147的半衰期也不能满足军品长期贮存的要求,给部队使用带来许多不便;研制的二代微光瞄准镜由于价格问题不可能全面装备,而且200m的夜视距离也显不足,全天候作战能力有待提高。
光学瞄具瞄准不便是部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这主要是95式自动步枪受“应满足以机械瞄具为主要瞄准方式”要求的限制而造成的,安装光学瞄准镜后瞄准基线太高,无法舒适贴腮瞄准。类似于M16的有托枪通常利用弹匣作为下挂榴弹发射器的握持部位,95式自动步枪由于采用无托结构,加装下挂防暴榴弹发射器后只能利用小握把作为握持部位,实际使用时不方便。95式枪族采用无托结构使全枪布局十分紧凑,但也带来射击时射手贴腮靠烟源太近,没有燃烧完全的火药燃气从抛壳窗、拉机柄槽和上护盖散热槽溢出,直接刺激射手眼睛或弥漫在瞄准基线上,以至影响射手持续瞄准射击,这种情况也给武器使用带来不便。
5.8mm普通弹采用的双基扁球药燃烧不完全,95式枪族在发射2,000发弹(全枪需要清洗的射弹数)后,通常都会出现气体调节器和活塞取出困难的问题,而且射弹多后,还会出现导气孔由于火药残渣堆积变小的问题。另外为了获得好的外弹道性能,5.8mm普通弹将部分难题转移到了内弹道,造成枪口压力过高,给解决枪口噪声和火焰问题带来许多困难。5.8mm普通弹采用的是常规雷汞底火,存在长期贮存后底火锈蚀问题,给可靠使用留下隐患。
塑料件容易磨白,这主要是塑料材料本身的问题。要满足低温-45℃的可靠使用要求,塑料中的玻璃纤维含量就不能太高,而磨白问题主要是塑料强度不足,这个矛盾比较难解决,塑料件磨白后影响了95式枪族的美观。
95式枪族进行分解结合时,有时会出现散件丢失和零件倒装、错装问题,这种情况给武器正常使用带来不便。上述问题有许多均是在部队试用初期提出的,95式枪族一直在改进,有部分问题可能已经得到解决。从已经公开的图片分析,至少是经过了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区别特征可从拉机柄的形状和上护木的散热孔数量识别出来。无论如何这款枪已经使夏国的步枪向前跨跃了一大步,争议虽多,但已是从八十多个方案中出的最佳方案了,但这款枪将来仍会有改进空间。
88狙自动步枪
1950-1954年期间,我国利用前战斗国贷款购买了相当数量的制轻武器,其中绝大部分是普通型莫辛一纳甘步枪,同时也进口了少量的狙击型供教学使用,当时称后者为“狙击手步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一直没有自行开发狙击步枪。
对越自卫还击战初期,我军从战场上缴获到少量前战斗国制造的德拉古诺夫7.62毫米狙击步枪(SVD),该枪于1963年正式装备苏军,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狙击武器。越军使用这种狙击步枪给我军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前线迫切需要同样的武器来压制敌人,国内有关厂家迅即根据缴获的样品进行仿制,于1979年下半年试产出样枪并完成工装准备,当年即生产出第一批产品供给前线,这就是79式狙击步枪。79式狙击步枪于1981年开始量产,改进后于1985年正式定型,即为85式狙击步枪,该枪于1987年开始装备部队。79式、85式本质上都是SVD的仿制品,只是在生产工艺和一些细微之处略有差别。在随后的10余年内,该枪大量装备我军及国内武警、警察特警部队,并对外出口。
在和平年代,79/85式狙击步枪经过多起突发事件的实战考验,证明它确是一种具有相当威力与精度的可靠武器,深受武警官兵和警察人员的信赖。但它毕竟是40多年前设计的武器,与作战环境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该枪发射的53式7.62毫米弹一般用作机枪弹,在3000米外仍有杀伤力,但在遇到的100米以内狙击距离上弹头停止作用过小,非要害部位往往难以一击致命,在处理劫持人质等特种作战情况时容易产生“过穿透”问题。同时,带瞄准镜后全枪重达4.4公斤以上,加上枪身较长,射击时一股需要有依托物才能保证精度,而且过长的枪身不利于隐蔽。此外,由于没有专用狙击弹等原因,该枪的精度与汤姆国M21、汽车国PSG等先进狙击步枪相比有一定差距,也比不上战斗国原产SVD步枪,对500米外的远距离目标首发命中的机率较小,常常需要先进行试射以修正射弹偏差,而这种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难以满足的。
夏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小口径进行论证,1982年又对5.8mm重弹作为重机枪、狙击步枪用弹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于1986年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5.8mm重弹的射击精度及侵彻力均与53式7.62mm普通弹相当,可满足通用机枪的要求。因此,1989年正式立项对5.8mm重弹、发射药、使用该弹的通用机枪、狙击步枪及瞄准镜进行了全系统的研制。QBU88式5.8mm狙击步枪(简称88式狙击步枪)的研制历时6年,于1996年完成生产试制任务,1997年首先装备驻港部队。88式狙击步枪采用5.8mm机枪弹(重弹),精度优于85式狙击步枪。经过各种特殊环境条件的使用试验,88式狙击步枪的故障率较低,可靠性较好
本书来自:wap.faloo.com。.
安装: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
限时:注册会员赠200点卷,立即抢注!